对孩子来说,为什么老师一句话顶家长十句?
对家里的孩子来说,现在谁说话最好使?爸爸妈妈?爷爷奶奶?外公外婆?NO,NO,NO,都不是,答案只有一个:学校里的老师。
夸张一点说,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,孩子不仅会听,而且还会不折不扣地执行。
而父母说的话就像空气,孩子很少听。搞得很多父母都要这样吓唬孩子:你要是再不听话,我就告诉你们王老师···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鲜明的对比?老师们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?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
01
第一个原因:老师给孩子树了明确的规矩,而父母没有。
学生们在学校里有哪些规矩呢?这里来一起看下。
这些规矩是必须做到的:
按时到校。
衣服整洁。
见到老师要问好。
课前准备好书、准备好笔。
坐姿笔直。
低年级的双手还要背在身后。
认真听讲。
认真做随堂练习。
积极举手回答问题。
放学后按要求完成作业。
······
这些规矩是不能违反的:
上学不能带零食。
上学不准带手机。
不准说脏话。
不准动手打架。
上课不能交头接耳。
不准传小纸条。
不做小动作。
不能影响别人听课。
不能抄作业。
考试不能作弊。
······
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,要总结和提升一下的话,那就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。
有了这么一套规矩,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,才能掌控局面,保证一切井井有条。
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,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?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,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?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?估计很多人1条都说不出来。
02
第二个原因:老师给孩子兑现了明确的奖惩,而父母没有。
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,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,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。
在学校里,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。
从幼儿园开始,就有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红花。
表现得更好,除了累积更多小红花,还能升级变成大红花,最后还能拿到那飘着香气的真红花。
这些红花不仅奖励给你,而且最重要的是:昭告全班,让你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。
其他一切奖励也都是这朵小红花的升级:表现好可以拿到奖状,可以领到奖品,还可以站在全校学生面前讲自己的光荣事迹。
只要表现好,学校里的规矩一定会兑现。老师不会轻易许诺,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。
可反观很多父母呢?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、从不兑现。
最小的事:你快点吃饭,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。结果,没有。
大点的事:你快点写作业,写完了可以下去玩了。结果,没有。
更大的事:你好好学习,如果考试进步了就给你买IPAD。结果,没有。
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:
其一,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,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,不应该许诺给奖励。
其二,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,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。
日积月累后,你再说什么话,孩子都不会相信了。这一点都不奇怪。
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,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。
在学校里,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,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。
比如,考试敢作弊,会被取消成绩,甚至全校通报批评,最严厉的甚至是没法毕业。
同样来反观父母对孩子,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。
孩子没按照求做,哭闹耍赖,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,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。别说惩罚了,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。
长此以往,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,哪还有半毛钱作用?逢人还抱怨: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,可就是不管用啊。真是这样吗? |